文化中国行 | 再现历史风华 “妙手补千年”让文脉赓续传承

  • 文化中国行 | 再现历史风华 “妙手补千年”让文脉赓续传承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社会新闻

  央视网消息:明万历文物专题展正在武汉博物馆举行,共展出120余件晚明时期珍宝。这些文物不仅展现了当年的宫廷技艺,也体现着明代对外交流的细节。

  此次展览,展出了不少北京明十三陵定陵出土的文物。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钧和两位皇后的陵墓,出土文物涵盖明代皇室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研究明代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对外交流,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这件万历皇帝的三棱形金带饰,底部是花丝金托,其上密布珍宝。

  和三棱形金带饰一样,武汉博物馆馆藏的明“万历卅一年”款铜罗盘,同样是古代中外交流的缩影。万历皇帝在位期间,明代航海业发达,对外贸易繁荣。铜罗盘正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与贸易交流的物证。

  由于丝织品出土时已经氧化,后来,专业人员用传统手工技法复刻出的万历皇帝的红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也是一大看点。

  古籍修复师罗红:让古籍在指尖重生

  古籍文献是人类文化遗产,也是智慧的结晶和历史的见证。古籍修复,如同打捞起一叶又一叶沉舟,让历史的痕迹重现,让文脉赓续传承。来自井冈山大学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师罗红十几年如一日,让古籍在指尖重生。

  几乎每天,罗红都会呆在图书馆里的古籍修复室工作。正在修复的这部清同治八年的刻本《元史》,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版私人雕版印刷的二十四史之一,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全书虫蛀、水渍和缺损严重。

  罗红用镊子将粘连的古籍破损“皮肉”揭起,喷水湿润纸张,涂上特制的浆糊,再贴上染好色的补纸,保证补纸与原书叶的接边不超过2毫米。修复这本书,她整整花了两个月的时间。

  罗红今年54岁,在井冈山大学已做了23年的图书管理员。2010年,在一次全国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上,罗红第一次接触并喜欢上了这门“妙手补千年”的古籍修复技艺。

  配纸、清洁书页、补破、穿线、贴书签……修复一部古籍,需要经历20多道工序。14年来,有着近200年历史的清刻本《朱子原订近思录》以及清刻本《重订外科正宗》等45册残缺破败的古籍,陆续通过她的双手获得“重生”。

  为了避免对古籍的二次伤害,罗红经常去野外采集板栗壳等有机原料自制染色剂,对补纸进行染色。她还自己买来面粉,经过10—15天的发酵、晾晒,提取小麦淀粉熬制浆糊用来修复古籍。

  在井冈山大学,古籍藏量有1800多种、2万多册,有待于修复的古籍还有将近8000册。在罗红看来,古籍修复时间紧迫。2023年11月,井冈山大学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成立,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同时,她还在学校支持下,建立了馆藏古籍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