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报告女性猴痘病例 一文了解猴痘基本知识

  • 我国首次报告女性猴痘病例 一文了解猴痘基本知识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社会新闻

  中国网9月18日讯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报,2023年8月1日-31日,中国内地(不含港澳台)新增报告501例猴痘确诊病例,98.9%病例为男性,92.5%病例明确为男男性行为人群。病例中有5例女性,发病前21天内均有异性性接触史,通过异性性接触感染可能性大,异性伴侣中3例为猴痘感染者、1例近期有出疹史、1例无猴痘相关症状。

  除性接触以外的密切接触者中仅1人发生感染,其他接触方式传播风险低。93.2%病例为主动就诊发现,5.3%为密切接触者追踪筛查发现,其他为主动报告和体检等发现。绝大多数病例临床表现典型,主要为发热、疱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无重症、死亡病例。

我国首次报告女性猴痘病例 一文了解猴痘基本知识

9月20日起猴痘纳入乙类传染病管理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人兽共患病,其既往主要发生在中非和西非。2022年5月以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猴痘疫情。多国疫情显示,猴痘已发生人际传播,并广泛传播到非洲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病死率约为0.1%。2022年9月我国报告首例猴痘输入病例,2023年6月开始出现本土猴痘疫情,目前全国20多个省份先后报告猴痘病例,引发新增本土续发疫情和隐匿传播。

  考虑到猴痘疫情将在我国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为进一步科学规范开展猴痘疫情防控工作,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自2023年9月20日起将猴痘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采取乙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主要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

  今年7月,国家疾控局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猴痘防控方案》,指导各地科学精准做好猴痘防控工作。《方案》指出,猴痘病毒主要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例的病变皮肤或黏膜传播,接触方式包括性接触、抚摸、拥抱和亲吻等。亦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长时间近距离吸入病例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及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感染传播。人群对猴痘病毒普遍易感,接种过天花疫苗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

  男男性行为人群是感染猴痘的重点人群。目前一般人群感染猴痘病毒的风险较小,但需了解猴痘基本知识,做好健康防护。

  出现症状后至皮疹结痂自然脱落并形成新皮肤前具有传染性

  猴痘潜伏期为5-21天,多为6-13天。病例出现症状后至皮疹结痂自然脱落并形成新皮肤前具有传染性。有调查提示一些病例可能在出现症状前1-4天存在传染性。早期症状可出现发热、头痛、背痛、肌痛和淋巴结肿大等。皮疹和黏膜疹通常在热退后出现,有些病例可出现在全身症状之前。皮疹发生常经过斑疹、丘疹、水疱、脓疱、结痂至痂皮脱落几个阶段,不同形态皮疹可同时存在,可伴有明显痒感和疼痛。可累及口腔咽喉黏膜、肛门、生殖器、结膜和角膜等。痂皮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瘢痕,瘢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

  猴痘病程约2—4周,免疫力低下患者的病程可能较长。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多数病例症状会自行消失,也有重症和死亡发生,主要为儿童、孕妇和免疫力低下人群。2022年以来全球多国猴痘暴发疫情中,大多数病例临床表现较轻,部分病例无全身症状,皮疹仅限于生殖器、肛门直肠黏膜部位,死亡病例主要为未得到治疗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等免疫力低下人群。2022年以来全球非地方性流行区病例的病死率约为0.1%。

  按照《方案》有关规定,根据病例的不同情况分类实施医疗机构隔离治疗或居家隔离治疗。猴痘密切接触者包括直接接触病例的病变部位及其被污染物品,或感染动物及其分泌物、渗出物等污染物;以及职业暴露或长时间近距离吸入病例呼吸道飞沫等,经评估有感染风险的人员。密切接触者要实施21天自我健康监测,出现症状及时就诊。主要症状包括发热(>37.3℃)、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等。居家隔离治疗期间,指定医疗机构安排专人负责上门或电话随访,提供健康咨询和医疗指导。

  病毒对热敏感 避免接触健康状况不明人群

  《方案》显示,猴痘病毒耐干燥和低温,在痂皮、土壤和衣物、床上用品等物体表面可生存数月。该病毒对热敏感,加热至56℃30分钟或60℃10分钟即可灭活。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常用消毒剂及紫外线可有效灭活病毒,对过氧化氢、次氯酸钠、戊二醛、邻苯二甲醛等敏感。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赵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猴痘通过性接触以外的其他接触方式传播风险低,预防感染的方法是尽量避免接触患者,外出活动后,使用洗手液和流动水彻底清洁双手。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提示,尽量避免和健康状况不明的人发生密切接触,尤其是已经出现发烧、疱疹的人群;身上有伤口时,外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去人员密集场所,要注意使用创可贴、无菌纱布覆盖伤口,避免意外接触感染。